摘要

贵州位于上扬子陆块,1992年王砚耕率先提出"一块两带"地质构造单元,即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右江造山带,已为地学界公认。随地学理论实践和研究程度深入,1996年又将"一块两带"细分为"一盆三带",包括:四川前陆盆地(属扬子陆块)、鄂渝黔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属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右江造山带。贵州学者曾对深部断裂进行过研究,并试图划分地质构造单元及确定深部分界线位置,推测结果多数表现为地表断裂变形特征,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科学应用地质、物探相结合方法,研究造山活动后隐伏的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依据重力、航磁、地质等区域资料,推断了深部的隐伏断裂和"一盆三带"分界线,研究了基底构造变形特征,以服务深部的地质找矿预测、成矿规律研究。

  • 单位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