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系统分类国内外地震灾害常用心理健康评估工具,深入分析目前工具的使用现状。为后续建立针对灾后人群/个体心理健康评估工具的统一方法、标准及流程提供基线数据。方法计算机检索Wan Fang Data、CNKI、VIP、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i Nii及心理、地震和灾害管理的相关网站,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4年7月,纳入研究中明确提及采用心理健康评估工具对震后人群心理健康进行评估的文献。分析地震的国家/地点、主体评估机构、评估时间、评估对象、评估工具名称。结果共纳入794篇文献,中国大陆发表文献占87.4%,汶川地震相关研究占78.0%。主体评估机构以高校(47.9%)和医院(46.9%)为主,集中在四川、北京、广东地区。开展心理健康评估的时间主要在震后第1年(537篇,其中第1月244篇,占45.4%)。评估对象前5位依次为儿童/青少年、灾民、伤员、救援官兵和医务人员,震后第1月心理健康状况最关注伤员,其次是儿童/青少年,再次是灾民。794篇文献共涉及心理健康评估工具217种。震后1月内244篇文献共涉及使用73种工具,其中122篇文献使用1种评估工具,122篇使用2种及以上评估工具。工具种类繁多,以翻译量表和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的量表为主。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位量表依次为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CL-C)和事件影响量表(IES-R)。结论 1震后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工具缺乏针对性,均不是针对地震的特殊情况编制,不适用于震后特殊情况;2亟需编制一个专门针对灾后人群心理健康评估的简便、经济、可行的评估量表;3须组织专业人员编写本土化指南,撰写培训材料和震后人群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建立规范、常态的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制定灾后心理卫生服务管理工作规范。
-
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