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探讨肥胖患儿腹部脂肪分布和含量并分析其与体格测量及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 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及内分泌科就诊的60例肥胖患儿为研究对象, 收集患儿性别、年龄, 测量身高、体重、体成分、腰围、血压, 空腹检查血糖、血脂、胰岛素以及肝脏B超, 并计算体质指数Z评分(BMI-Z)、腰围身高比(WHtR)和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根据腹部MRI扫描图像计算腹部皮下脂肪(SAT)含量、内脏脂肪(VAT)含量及腹部总脂肪(TAAT)含量, 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分析肥胖患儿腹部脂肪组织含量与体格测评及其代谢紊乱指标的关系, 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腹部不同部位脂肪预测其代谢紊乱的准确性。结果 60例患儿中男44例、女16例, 年龄(9.2±1.4)岁。肥胖患儿腹部SAT、VAT及TAAT均与其BMI-Z(r=0.60、0.46、0.59)、体脂百分比(r=0.64、0.67、0.68)、WHtR(r=0.60、0.57、0.61)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SAT和TAAT均与收缩压(r=0.47、0.49)、甘油三酯(r=0.33、0.35)、HOMA-IR(r=0.33、0.28)等呈正相关(均P<0.05)。为校正各变量间的混杂干扰作用, 回归分析显示, 肥胖患儿腹部SAT、VAT及TAAT均与体脂百分比(β=0.59、0.66、0.65)及WHtR(β=0.53、0.63、0.59)相关(均P<0.01)。ROC曲线显示, SAT对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的评估性能更好, VAT则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评估性能更好(曲线下面积=0.68、0.69、0.69, 95%CI 0.54~0.82、0.55~0.84、0.53~0.85, P=0.017、0.014、0.019)。结论肥胖患儿腹部SAT、VAT及TAAT含量与体脂百分比及WHtR密切相关, 随腹部脂肪含量的增加, 发生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风险增高, 并呈现部位差异。临床评估肥胖患儿腹部脂肪预测代谢风险时, 应在BMI-Z基础上, 结合腰围和体成分分析。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