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无机类土壤改良剂材料海泡石(SEP)、有机类土壤改良剂材料生物炭(BC)作为对比,考察新型交联改性甲壳素(CC)对大田环境下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水稻生长、产量以及吸收累积重金属的影响,为土壤改良剂开发提供新的材料选择,并为该材料培肥改土及合理农用提供依据.选取辽宁凌海市某Pb、Cd污染稻田作为试验地块,于20152016年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分析试验前(2015年3月)和2016年10月水稻收获后土壤的p H值、土壤中Pb、Cd有效态的变化,比较不同处理对水稻生育性状、产量及水稻根系、茎叶、籽粒各部位吸收Pb、Cd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67333 kg·hm-2剂量的CC可使土壤p H值提高0.360.45个单位,使得土壤中有效Pb、Cd的含量分别显著(P<0.05)下降46.39%64.01%、29.73%43.24%.添加167333 kg·hm-2剂量的CC与CK相比可显著降低水稻各部位中的Pb、Cd含量(P<0.05),其中根系中分别降低16.09%38.14%、21.22%31.38%,茎叶中分别降低了19.17%46.92%、25.66%45.34%,籽粒中分别降低了29.47%58.25%,44.75%64.02%,添加333 kg·hm-2剂量的CC可使水稻籽粒中的Pb、Cd含量分别降低到(0.204 1±0.011)mg·kg-1和(0.192 2±0.021)mg·kg-1,低于或接近于GB 2762-2005中大米Pb、Cd的限量值(0.20mg·kg-1).施用167333 kg·hm-2的CC与CK、SEP处理及BC处理相比,亩产分别增加了33.647、27.644、8.6734.77 kg.其中CC-2增产效果最明显,亩增产47 kg,增产率为8.59%.CC对Pb、Cd污染土壤重金属修复及降低水稻体内Pb、Cd含量效果不亚于SEP、BC,对重金属Pb、Cd在土壤-水稻系统的迁移与再分配具有较好的阻控作用,且其增产作用明显,具有较好的保障实现水稻安全生产的潜力,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