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与美国GE公司研发的"GE AWS46工作站"对比,评估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PET/CT后处理工作站"uWS-MI"的应用有效性,并评价其稳定性、可靠性及数据管理等是否满足临床要求。方法:选择30例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y VCT 64型PET/CT仪进行18 F-FDG PET/CT显像。在"uWS-MI"和"GE AWS46"工作站上分别采用半自动一键式分割1个典型病灶,由两名同时具有核医学和CT上岗证的核医学科医师采用"满意""一般""不满意"3分法独立评价其分割效果(肿瘤的完整性、轮廓的准确性)。该两名医师基于肿瘤分割计算每例患者初次PET/CT显像时1个典型病灶的体积、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最大值、SUV平均值、SUV阈值、SUV峰值、总葡萄糖酵解量(total lesion glycolysis,TLG)。同时由该两名医师分别评价"uWS-MI"医学影像处理软件的交互性和工作流,以及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数据管理是否满足临床要求。结果:两名医师独立采用"uWS-MI"和"GE AWS46"对病灶分割效果的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WS-MI"和"GE AWS46"基于肿瘤分割计算的每例患者初次PET/CT显像时1个典型病灶的体积、SUV最大值、SUV平均值、SUV阈值、TL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WS-MI"组SUV峰值显著大于"GE AWS46"组(t=3.36,P=0.002)。两名医师对"uWS-MI"医学影像处理软件的交互性和工作流,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数据管理的满意率均为100%。结论:"uWS-MI"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对病灶的分割效果较理想,获取的病灶体积及SUV数据均能用于临床诊断,且系统及界面应用满意度较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