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感染在北京市的流行趋势、血清群分布和耐药情况,为预防和治疗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性腹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2010-2019年肠道门诊腹泻患者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采用玻片凝集法进行血清型检测;纸片扩散法(KB)或最小抑菌浓度(MIC)法进行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 2010-2019年从46 249份临床样本中共检出1 853株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4.0%。20~39岁青壮年感染率最高,为6.1%。共分出9个O血清群,59种血清型。其中O3∶K6血清型共检出1 254株(67.7%),是引起腹泻的最主要血清型。前2~10位血清型依次为O4∶KUT、O4∶K8、O1∶KUT、O2∶K3、O4∶K9、O3∶KUT、O10∶K60、O1∶K36和O4∶K6。随着年代的推移,会出现血清型的交替变迁及新血清型的不断涌现。菌株对氨苄西林和多粘菌素E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51.5%和47.8%;对头孢唑林和链霉素也存在一定程度耐药,耐药率为22.9%和10.5%;对头孢菌素、氯霉素及其他各类抗生素均有少量菌株耐药;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美洛培南无耐药。伴随着对抗生素敏感率的逐渐降低,耐药率总体呈现逐渐增高趋势,且有多重耐药菌株和ESBLs菌株。结论北京市腹泻人群副溶血性弧菌十年间血清型构成在不断演变,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呈逐年增长趋势,需要加强对血清型和耐药性的持续系统监测及重点人群的监督管理。
-
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 食物中毒诊断溯源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