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塑料因其多功能性和耐久性而被广泛使用,这导致大量塑料垃圾在环境中积累[1]。塑料主要通过微生物作用、紫外线照射或物理磨损等途径逐渐降解,最终降解为直径小于5 mm的新型环境污染物———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2]。最近研究表明,在污水、海洋、土壤、空气、饮用水,甚至食盐中都发现了MPs[3-5]。此外,由于MPs具有体积小、难降解、易摄入等特性,易在生物体内积累[6],进而造成生物体功能损害。基于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MPs可对哺乳动物各个器官系统造成一定的功能损伤。其中,粒径较小的MPs可以进入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7],并在胃肠道、肝脏、肾脏、睾丸和大脑等部位积累,进而引起胃肠道黏液分泌减少、肝脏炎症、脂质蓄积及肾脏细胞的氧化应激和炎症等[8-11]。在人体,MPs主要通过食物链从低营养水平转移到高营养水平,最终威胁人类健康[12]。在人体研究中,暴露MP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消化系统的损伤,如免疫反应、氧化应激、肠道功能紊乱;呼吸系统的损伤,如肺部损伤、肿瘤等,较少研究集中在免疫系统、循环和泌尿系统中,尤其是对生殖系统的研究更少[13]。由于人类基因与其他哺乳动物基因具有同源性,且人类标本难以获得,因此关于人类暴露于MPs的实验一般先在小鼠或大鼠中开展。研究发现,暴露于MPs后会导致小鼠或大鼠睾丸结构发生变化、激素水平紊乱,诱导血睾屏障损害,最终导致精子质量下降,引起雄性不育[14-16]。本文主要总结了MPs对哺乳动物生殖系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
单位扬州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