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经皮椎体强化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体强化术通过将骨水泥注入骨折椎体内以增加椎体强度, 从而减轻症状。术中注入的骨水泥根据位置可分为椎体外(渗漏)和椎体内两部分。椎体外骨水泥(渗漏)或可导致肺栓塞、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 或与临床结果、影像学结果、手术并发症及生物力学性能等密切相关。截止目前, 椎体内骨水泥分布类型的研究数量众多、分类标准不一, 尚缺乏系统归纳。骨水泥分布类型是经皮椎体强化术中非常重要的参数, 几乎不可忽视;根据术后X线片分类居多, 根据术后CT扫描分类次之, 根据术后MR检查分类少见;根据骨水泥形态的分类标准趋于一致, 而根据骨水泥范围的分类标准趋于混乱;无论是形态分类还是范围分类, 不同研究者的结论均有相同、相似或相佐;单一现有的分类方法, 尚不能完好的描述骨水泥分布情况。对分类系统进行综述, 总结分类系统的临床意义及生物力学相关结论, 归纳分类系统的可靠性和局限性, 以期为骨水泥椎体分布情况分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