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颅阔点位置在非综合征性矢状缝早闭临床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17例非综合征型矢状缝早闭患儿的CT数据,其中男12例,女5例,术前年龄为2~72个月,平均18.3个月。并收集同时段在同一医院行头颅CT检查的17例颅脑外伤患儿的CT数据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4~72个月,平均19.3个月。将薄层CT图像传至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4.5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容积显示、多平面重建,采用工作站自带直线测量工具测量对照组以及矢状缝早闭患儿术前和术后颅阔点前后向相对位置(简称颅阔点水平位置)、颅阔点垂直向相对位置(简称颅阔点垂直位置)。采用Graphpad Prism 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对术后半年到1年进行过CT随访的8例矢状缝早闭患儿术前和术后颅阔点位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矢状缝早闭患儿术前颅阔点水平位置为46.50%±4.02%,对照组为50.39%±2.21%,2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P=0.0014);矢状缝早闭患儿术前颅阔点垂直位置为35.78%±8.62%,对照组为52.6%±8.08%,2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P<0.001)。获得CT随访的8例患儿术前颅阔点水平位置为44.02%±3.72%,术后为47.25%±4.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0,P=0.0450);术前颅阔点垂直位置为35.18%±5.36%,术后为42.39%±9.0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4,P=0.0379)。结论 颅阔点作为头颅指数的补充,可以便捷有效地反应矢状缝早闭患儿头颅两侧最突点的术后恢复情况。

  • 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