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湿地土壤有机碳受到水文和植被的双重调控。以洞庭湖湿地川三蕊柳(Salix triandroides)和短尖薹草(Carex brevicuspis)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3种水位梯度(-60 cm、-40 cm和-20 cm,分别表示水位在土壤表层以下60 cm、40 cm和20 cm)下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输入特征,从而为湿地碳汇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川三蕊柳群落土壤有机碳储量以高水位区域较高,而短尖薹草群落土壤有机碳储量以中水位区域较高;在低水位和高水位区域,川三蕊柳群落土壤有机碳储量高于短尖薹草群落,而在中水位区域,川三蕊柳群落土壤有机碳储量低于短尖薹草群落;两种植物群落泥沙淤积有机碳密度随着水位的增加而增加,并在两种植物群落之间无显著差异;凋落物有机碳密度随水位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且在川三蕊柳群落显著高于短尖薹草群落;在土壤有机碳来源上,两种植物群落均以泥沙淤积有机碳为主、植物凋落物有机碳为辅,泥沙淤积有机碳对短尖薹草群落土壤有机碳的贡献高于川三蕊柳群落。可见,在湿地恢复过程中,可以根据水位特点,选取适宜的植被类型,以增强湿地碳汇功能。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