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盆底物理治疗改善盆腔和生殖器疼痛相关性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诊治的产后盆腔和生殖器疼痛相关性功能障碍的5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产妇。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盆底物理治疗,对照组产妇采取盆腔和生殖器疼痛性功能障碍相关知识宣教讲解和心理辅导, 3个月后比较两组产妇性功能障碍改善情况,并且采用GE Voluson E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膀胱颈角度、膀胱旋转角度和膀胱颈移动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产妇盆底肌力等级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且观察组产妇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产妇(P<0.05)。观察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产妇(92.0%vs 76.0%,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中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慢性盆腔疼痛均少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产妇(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各项性功能客观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产妇每周性生活次数、每次性生活持续时间、性伴侣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产妇(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性生活质量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产妇优于对照组产妇(P<0.05)。在静息情况下,观察组产妇的平均膀胱颈角度为(116.05±5.72),与对照组产妇的(121.27±6.19)相差较大(P<0.05)。在瓦尔萨尔瓦氏动作现象(Valsalva)下,观察组产妇的膀胱颈角度为(146.55±8.01),对照组产妇的膀胱颈角度为(156.62±7.9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平均膀胱旋转角度为(30.36±2.86),对照组产妇的平均膀胱旋转角度为(36.52±3.2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膀胱颈移动度为(30.05±1.31)mm,对照组产妇的膀胱颈移动度为(33.12±2.65)mm,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物理治疗可以通过提高产妇盆底肌力,改善产妇盆腔和生殖器疼痛相关性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提高产妇性生活质量,降低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慢性盆腔疼痛发生率。
-
单位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