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FS-LASIK)术中前房气泡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对手术效果和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2年2月至2017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二医院眼科屈光中心自愿接受FS-LASIK且术前常规检查确认为符合手术适应证的患者1?379例(2?749眼),将发生前房气泡患者的气泡眼作为观察组,将患者对侧未发生前房气泡的眼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术中发生前房气泡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等效球镜度(SE)、角膜直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眼压等手术前后相关参数。采用定量数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379例(2?749眼)患者中25例(27眼)发生前房气泡,发生率0.98%。术中观察发现气泡均由房角移动至瞳孔区,鼻侧12眼(44%)、颞侧9眼(33%)、下方4眼(15%)、上方2眼(7%)。Ⅰ级前房气泡16眼(59%)、Ⅱ级10眼(37%)、Ⅲ级1眼(4%),Ⅲ级气泡影响自动识别跟踪,需在手动跟踪模式下完成准分子激光切削。术中观察还发现在进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基质切削时气泡在前房内发生了较高频率的振动。观察组(23眼)与对照组(23眼)比较,角膜直径、曲率、厚度及前房深度、眼压、术前SE、术后SE、术前BCVA、术后UCVA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生前房气泡的患者(25例)角膜直径[(11.11±0.31)mm]与未发生前房气泡的患者(1?354例)角膜直径[(11.51±0.33)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P=0.003)。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486,P分组=0.022),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1.342,P时间=0.260)。六角形角膜内皮细胞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469,P分组=0.497),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966,P时间=0.004)。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106,P分组=0.746),组内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1.248,P时间<0.001)。结论: 前房气泡的产生可能受到术者个人因素、患者种族差异、设备类型、角膜直径、角膜瓣直径、小梁网位置、pocket深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气泡可能经小梁网逆行进入前房,致角膜内皮细胞损害。降低前房气泡发生率,可有效提高术后视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