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内镜治疗贲门及胃粘膜下肿物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因胃或贲门粘膜下肿物行内镜下治疗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评估内镜治疗切除率、术后病理、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共65名患者,男∶女=1∶1.4,术前诊断病变66处,其中间质瘤45例、异位胰腺5例、脂肪瘤2例、平滑肌瘤14例。术前评估瘤体0.5~2.0 cm病灶43处,平均直径1.1 cm;≥2.0 cm病灶23处,平均直径2.5 cm。术后瘤体直径0.5~3.5 cm,平均1.4 cm。66处病灶:行ESD法36例、STER法13例、ESE法11例,EFR法6例。术后病理:间质瘤37例,以胃底居多;平滑肌瘤18例,以胃体及胃底居多;异位胰腺4例,均位于胃窦部;纤维性肿瘤5例,胃底、胃体及贲门均有分布;脂肪瘤1例;细胞性神经鞘瘤1例。术后1例出现迟发性出血,出血量约500 mL,经内镜成功止血。10例患者出现发热,最高达38.8℃,体温<38.0℃者行物理降温后均降至正常;≥38.0℃者4例,经抗感染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免疫组化分析CD117、CD34、SDHB、DOG1等抗体对间质瘤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随访期间,1例复发,无淋巴结、远处转移病例。结论 ESD、ESE、EFR及STER内镜技术治疗直径≤3.5 cm贲门及胃粘膜下肿物安全性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单位十堰市太和医院; 湖北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