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星状病毒的流行病学及研究进展

作者:陈玫婷; 孙敏华; 向勇; 张俊勤; 董嘉文; 黄允真; 覃丽梅; 李林林
来源:广东农业科学, 2023, 50(10): 157-166.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3.10.017

摘要

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 GAstV)是小型无包膜病毒,其基因组由单股正链RNA分子组成,基因组长度为7.1~7.3 kb。GAstV是星状病毒科禽星状病毒属的新成员,根据基因同源性及遗传距离可将其分为2个基因群(GAstV-1、GAstV-2),目前尚未参与官方分类系统。GAstV感染可导致鹅腹泻、生长抑制,出现以关节尿酸盐沉积和内脏尿酸盐沉积为主的临床症状,被认为是导致鹅痛风的主要病原。目前缺少针对GAstV的商品化疫苗或治疗药物,主要依靠生物安全措施进行防控。2017年,我国研究人员于首次在山东省的痛风鹅群中检测并分离到GAstV毒株。GAstV传播速度快,辐射地区广,同年在广东、福建、安徽等地均有相关病例报道,造成高达12亿~15亿元的经济损失。GAstV发病率可达80%,死亡率可达50%,GAstV可导致鹅免疫抑制,在饲养过程中易感染其他病原,造成更严重的临床症状,加大了病原防控难度。GAstV不仅感染天然宿主鹅,还具有跨越物种屏障的能力,能引起鸡和鸭腹泻、生长抑制,并引发内脏或关节尿酸盐沉积。这提示我们GAstV或具有人畜传播的潜力,后续应加强对GAstV的流行病学监测,密切关注其传播特性的变化。目前GAstV的病原检测已取得一定研究进展,且建立了多种能够高效准确地检测GAstV的技术方法。但对GAstV致病机制的研究尚未深入,疫苗制备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且GAstV尚无统一有效的体外培养方法,严重阻碍了病原的基础研究。为更好地了解GAstV对我国鹅养殖业的影响,本文从GAst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宿主免疫应答和GAstV与痛风的关联4个方面进行综述,为GAstV的后续研究及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