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移植肾动脉狭窄的处理及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王军祥; 王志强; 王志刚; 杨先雷; 丰永花; 谢红昌; 刘磊; 李金锋; 尚文俊*; 丰贵文
来源: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22, 43(01): 20-24.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在儿童移植肾动脉狭窄(transplantation renal artery stenosis, TRAS)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诊断为移植肾动脉狭窄的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血管介入治疗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血肌酐水平及移植肾动脉收缩期峰值(peak systolic velocity, PSV)、叶间动脉PSV和峰值流速后比值变化。结果 238例儿童肾移植受者中6例诊断为TRAS, 发生率2.5%, 手术时的中位年龄为12岁(9~17岁), 确诊TRAS时的中位时间为术后4个月(1.7~18.0个月), 随访中位时间6.6年(2.5~8.0年)。6例TRAS的儿童受者均经血管介入治疗, 其中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治疗5例,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PTAS)治疗1例。肌酐基础值为(75.2±27.9)μmol/L, 确诊TRAS时为(200.8±88.5)μmol/L, 较基础值显著升高(P=0.025), 而经血管介入治疗后1个月时的肌酐下降为(103.8±44.7)μmol/L, 至末次随访时肌酐为(98.7±30.2)μmol/L, 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96, P=0.115)。与血管介入治疗前移植肾动脉吻合口内径(2.6±0.6)mm相比, 治疗后24 h时吻合口内径(3.8±0.5)mm和末次随访时的吻合口内径(4.1±0.8)mm均明显增加(P=0.027)。此外, 处理后24 h和末次随访时移植肾动脉PSV为(163±45.0)cm/s和(184.7±80.8)cm/s, 峰值流速比为6.5±2.2和5.4±2.0, 均较血管介入处理前的(356.5±77.9)cm/s和18.0±5.8明显降低, 而叶间叶间动脉PSV均较处理前明显升高(P=0.024, P=0.032)。在随访期内, 6例TRAS儿童受者的移植肾动脉未再次出现狭窄或血栓等并发症。结论 PTA或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儿童TRAS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经治疗后再狭窄率低, 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中长期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