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比研究使用种植体支抗3种加力方式关闭拔牙间隙后, 牙齿及颅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 选取45例成人上颌前突患者, 均需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并使用种植体支抗内收上前牙, 将其随机分为3组, 采用不同加力方式内收上前牙:A组采用短牵引钩和直接支抗, B组采用短牵引钩和间接支抗, C组采用长牵引钩和直接支抗。拍摄关闭拔牙间隙前后的头颅侧位片,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关闭拔牙间隙前后牙齿、颅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 并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在关闭拔牙间隙阶段前后, 3组患者上前牙切缘舌向移动量分别为:A组(5.99±1.06)mm, B组(5.64±1.06) mm, C组(5.71±0.95) mm, 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4);而上前牙根尖舌向移动量分别为A组(1.51±0.71) mm, B组1.80(2.80, 1.10) mm, C组(3.91±1.06) mm, C组大于其他两组(P<0.001)。A组在关闭拔牙间隙阶段前后平面顺时针旋转4.11°±2.27°(P<0.001), 上颌第一磨牙压低(2.74±0.50) mm(P<0.001), 远中倾斜6.97°±2.45°(P<0.001);而其他两组在关闭拔牙间隙阶段前后其磨牙的垂直向位移(B组-0.70 mm±1.47 mm, P=0.086, C组0.17 mm±0.85 mm, P=0.445)和近远中倾斜角(B组-0.10(1.20, 2.40)°, P=0.410, C组-0.73°±3.77°, P=0.464)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种植体支抗内收前牙时, 不同加力方式均可获得理想的支抗效果。直接种值体支抗配合短牵引钩加力后, 磨牙可能压低、冠远中倾斜, 平面顺时针旋转;使用长牵引钩可获得更多前牙控根移动。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