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机点的理论基础与其在肌肉软组织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焦睿; 余淑芳; 梁明华; 高文芳; 叶函; 贾新燕
来源:中国医师杂志, 2015, S1: 260-262.
DOI:10.3760/j.issn.1008-1372.2015.z1.125

摘要

1942年美国临床教授JanetTravell最早提出了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points,MTrPs)的理论,肌筋膜触发点又称扳机点,是在骨骼肌纤维中可触及的紧张性索条上高度局限和易激惹的点,触压时有疼痛并伴有远处牵涉痛[1]。扳机点是由于急性损害未及时有效处理、积累性劳损或长期姿势不良所引起的长时间的肌肉紧张或情感压抑导致的[2]。扳机点常常位于受累肌肉的肌腹上,此处亦可触及小结节。扳机点一般可分为潜在性的和活动性的[3]。存在活动性扳机点的患者,疼痛较持续、明显。而潜在性的扳机点一般情况下不引起症状或只有轻微的疼痛,但是当它们被一些致病因素,比如感染、创伤、营养不足、疲劳等激活后,它们可转变成活动性的扳机点[4]。骨骼肌是人体的最大器官,占人体总重量的50%。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电子产品的普及,每一块肌肉都可能发生功能异常,特别是颈肩腰背等躯干肌肉。临床调查显示,30%骨骼肌疼痛和扳机点有关。这些疼痛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降低了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本文从扳机点的致病机理和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着手,试图让大家理解扳机点诊断治疗的价值。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