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作者:陈振林; 杨卫诚*; 黄玉杰; 张高发; 许扬; 杨涛; 罗康; 熊玲
来源:广西科学, 2023, 1-14.
DOI:10.13656/j.cnki.gxkx.20231214.001

摘要

为了解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现状,于2022年3、7、11和12月对习水保护区的鱼类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习水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征,并基于水质理化参数分析了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采集35种鱼类,隶属于3目7科,鲤形目(Cypriniformes)占比最多(28种,占80.0%)。优势种为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在7月达到最高,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在12月最高。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习水保护区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分为3组,大白塘管理站为第1组,蔺江管理站与小坝管理站为第2组,长嵌沟管理站与三岔河管理站为第3组。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表明,习水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以r选择者为主。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影响习水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总氮(TN)、电导率(Cond)、溶解氧(DO)和水温(WT)。本研究可为习水保护区鱼类资源保护与生态管理提供重要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