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兴起于近代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其萌芽则可以追溯至更早的历史时期。从明清以来到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岷江上游地区的一些事件蕴含着延续性,将之串联起来考察,恰能梳理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族群边缘区域由萌芽到生成的历程。清乾隆十年,三齐三十六寨“脱土归州”标志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始萌芽;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留存在一些藏羌村寨的“辫子坟”,昭示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破土而出;20世纪30年代,由土司蜕变为红军战士的安登榜之生命史,是数以千计参加红军的少数民族的典范,他们以实际行动助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嫩芽长成“树苗”;1951-1955年间,少数民族民众竭力支援成阿公路修筑,他们的经历将单个的村寨、人群自然而然地与宏大的国家、共同体融为了一体。至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岷江上游地区茁壮成长为“树木”。
-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