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39年,赖少其在桂林地区发行的《抗战门神》引发了艺术工作者们对于民族形式的热烈讨论,并广受好评。本文由《抗战门神》切入,对赖少其木刻艺术中的民族形式进行研究,讨论当时木刻所面临的社会背景及其艺术功用,分析鲁迅对赖少其木刻的影响,并论述当时木刻中民族形式探索的手段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指出,赖少其在桂林地区进行的大量木刻理论的研究与民族形式的创作,与其早期在广州现代版画会的经历以及与鲁迅的交流密切相关;赖少其不仅在理论上指出了艺术创作中技术性和思想机械性的问题,更在艺术实践方面为民族形式的改造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之路。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