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东汉四分历探讨《黄帝内经》中“五运上应五星”理论

作者:崔人匀; 杨涛; 刘寰宇; 郝力争; 陈健; 安炯俊; 李忠*
来源:中医学报, 2021, 36(08): 1588-1594.
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21.08.332

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为运气七篇,应成书于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历法为东汉四分历,其中有明确的关于五星运行动态以及会合周期的描述,另有二十八星宿具体度数的描述。五运上应的五星为岁星(木)、荧惑(火)、镇星或填星(土)、太白(金)与辰星(水)。《黄帝内经》之所以将五运与五星一一对应,源于古代对天的崇拜,且当时有一定天文观测作基础以及占星术盛行,或用于解释和记录、传承,故将其分为客运和客气,进而与五运六气相配,从而产生了五运六气学说。五运六气学说实际上是解释和预测五星运行对太阳及地球所产生影响的一种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