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PKC、VGCC及CCL2表达影响

作者:杨松; 孟灵; 钟青华; 任祥; 严森; 刘芝俐; 蒋学余*
来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25(04): 72-76.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3.04.017

摘要

目的 观察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热缩足潜伏期(PTWL)及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PKC)、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VGCC)及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他3组均采用结扎左侧C7脊神经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只暴露脊神经,不结扎)。电针组予电针双侧C6、C7颈夹脊穴,1次/d,连续干预14 d。空白组不做干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在电针组干预的同时间点进行绑缚固定,不进行电针干预。观察造模前及造模后第3、7、14、28天各组大鼠PTWL的变化,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C6~C7左侧脊髓背角CCL2、PKC和VGCC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同时间点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患侧前肢P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时间点假手术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大鼠患侧前肢PTWL明显降低(P<0.01),电针组大鼠经电针干预后患侧前肢PTWL明显增加(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与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左侧脊髓背角CCL2、PKC、VGCC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侧脊髓背角CCL2、PKC、VGCC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左侧脊髓背角CCL2、PKC和VGCC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具有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以与抑制脊髓背角CCL2、PKC、VGCC的表达,并进一步抑制中枢敏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