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酶活性季节特征一定程度影响了该地植被分布类型,为研究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土壤酶活性的季节特征,分别选取碱蓬(Suaeda salsa)、柽柳(Tamarix chinensi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刺槐(Black Locust)和高粱(Sorghum)5种典型植被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4个季节采集不同深度土壤,测定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蔗糖酶活性。结果表明,土壤脱氢酶活性规律表现为碱蓬>柽柳>刺槐>高粱>芦苇,其他酶活性总体变化规律表现为刺槐>柽柳>高粱>芦苇>碱蓬;在同一季节中,不同植被间酶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柽柳和刺槐林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普遍高于其他群落,碱蓬最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基础理化指标有着密切关系,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之间存在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与有机质、碱解氮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脱氢酶与速效磷呈显著性正相关与pH之间呈负相关(P<0.01);在0—40 cm土层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而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脲酶和蔗糖酶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进一步分析不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之间存在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不同植被的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