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数字化转型与平台经济发展的趋势下,数字劳工不断呈现新的用工形态,品牌带货主播便是电商行业发展下出现的一种新形态。从传统的情感主播到现如今的品牌带货主播,数字劳动者的主体性发展走向如何,这值得学界关注。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围绕数字劳工主体性议题,通过对W品牌电商公司的田野调查以及13位相关人员的半结构式访谈,从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劳动者类本质以及劳动者关系四个方面对品牌带货主播的劳动过程与主体性表现展开研究,发现当重新被纳入资本强管制劳动关系时,主播会深受团队竞赛、情感附属、等级分配、流水线劳作、高强度工作等剥削逻辑的规制,他们深陷“强制规范”“工作量化”“内忧外患”的劳动处境,遭受品牌、平台和自我的三重剥削,进而出现主体价值降级、主体自我他塑、主体认同迷失、主体之间竞争等情况,其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全方位下降。为比较情感主播与品牌带货主播的劳动异化情况,提出“拟本真性”的概念以进行主体性程度的辨析。所谓“拟本真性”,即劳动者按照社会建构的劳动模式,出现一种接近于劳动本质并能够彰显主体性的表征特性,体现为话语权的获取、自我价值的实现、主体认同的塑造以及对资本霸权的反抗,它是现阶段劳动者主体性回归的一种迹象。通过对工作模式、情感地位、个人特质、直播内容、劳动强度、受众角色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发现较之于情感主播,品牌带货主播的“拟本真性”程度大大弱化,其主体性重回游走状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品牌带货主播身上的“拟本真性”荡然无存,他们会通过摸鱼坐班、虚假打卡、自主跳槽等方式对资本的剥削与压榨作出抵抗,这依旧彰显了他们作为能动主体的生命权力与主体性策略。鉴于从情感主播到品牌带货主播的劳动形态演变过程,研究认为劳动者和资本会处于长期的循环博弈状态,劳资关系不断被修正重构,而数字劳工的主体性则会以累积保留的姿态渐进回归。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需求的不断扩充,数字劳工主体性的归途终将是劳工自身。

  • 单位
    浙江传媒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