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玉米小斑病是世界玉米(Zea mays)产区重要的一种叶部真菌性病害,不同遗传背景的玉米品种对小斑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为探明玉米对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早期侵染反应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比较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小斑病菌接种12和24 h后的抗病自交系’Mo17-R’和感病自交系’罗31-S’的测序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接种病原菌后,’Mo17-R’和’罗31-S’分别共有11 416和11 027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代谢途径分析,发现两个玉米自交系在GO分类的细胞、细胞部分、细胞器、膜、结合、催化活性、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和单有机物过程中被富集的差异表达基因较多;而在苯丙烷类生物合成、信号传导、植物-病原菌互作、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中也富集较多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与抗病相关的富集途径中,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传导、植物-病原菌互作为’Mo17-R’和’罗31-S’两个自交系中差异基因共同显著富集的途径,而参与萜类合成途径的基因仅在感病自交系’罗31-S’中获得显著富集。此外,发现过氧化物酶、肉桂醇脱氢酶、乙烯应答转录因子、环核苷酸门控离子通道、细胞色素P450等相关基因在抗病自交系’Mo17-R’中被显著诱导上调表达,而在感病自交系’罗31-S’中基因诱导表达倍数低于抗病自交系或下调表达,提示这些基因在抗病玉米抵抗小斑病菌的早期侵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玉米和小斑病菌互作及玉米抗病分子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
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