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川平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对电生理特征的影响。方法:筛选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于本院康复科及神经科收治住院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13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针刺组、川平组与联合组3组,每组各45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川平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川平法(反复促通技术)(Repetitive facilitative exercise,RFE)治疗,联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川平法治疗,均为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5日休息2日,共治疗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后,比较三组的上肢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量表),手活动功能(Wolf手活动功能测试)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比较三组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腕背伸肌的最大收缩时肌电信号(Electromyography, EMG)界限值,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测定。结果: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三组的简化FMA评分、WMFT评分和MBI评分整体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P<0.05),且联合组显著高于针刺组和川平组(P<0.05);三组的改良MAS评分整体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显著低于针刺组和川平组(P<0.05)。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三组间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腕背伸肌的最大收缩时EMG界限值整体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的以上EMG界限值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P<0.05),且联合组显著高于针刺组和川平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川平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上肢及手部主要肌群的最大收缩时EMG界限值,改善患者上肢及手部肌肉的收缩能力,从而显著提升患者的上肢和手部运动功能,缩小上肢肌张力,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单位
    齐齐哈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