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统意义上来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任务是为地区和跨区域经济界提供高素质、实践型和应用型的专业人才。鉴于中德两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性日渐增强,德国企业对具有"中国能力"的毕业生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应用科学大学应采取行动来应对这一需求,开发具有创新性、计学分、能使学生获取广泛"中国能力"的课程。尽管大学在课程设计方面享有很大程度的自由空间,但在此应以三个原则为指导:首先,培养学生"中国能力"的相关课程应确立在教学计划中(学分课程);其次,沿袭应用科学大学的成功模式,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最后,课程原则上都应当是补充性质的课程。促进学生获取"中国能力"的课程应当成为学生在专业领域——例如在工商管理或工程领域——以外的有益补充,不应取代核心课程,旨在使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才能够额外获取"中国能力",从而为他们适应中德的工作环境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