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义考辨

作者:乔艳; 郑佳昆; 冯淬灵*
来源:北京中医药, 2021, 40(01): 85-87.
DOI:10.16025/j.1674-1307.2021.01.023

摘要

痰饮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两汉典籍《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难经》中均无"痰"字,以"涕""沫""汁"等字代指。东汉之《伤寒杂病论》《释名》《说文解字》中亦无"痰"字,《伤寒杂病论》出现"淡饮",魏晋之《名医别录》《肘后备急方》开始出现"痰饮",与"淡饮"混用。隋代,受佛教影响,"痰"字的应用逐渐增多,唐代"痰"字取代所有相同含义的字而成为专有名词。"痰"之含义,在隋以前多指排出体外或积聚体内之黏液,亦指因痰饮所致之病证,其病位多在胸膈或心下。隋唐时期,"痰"作为专有名词,其病证、病位亦扩大,这为唐以后痰饮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