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肺肠同调”法针刺与常规针刺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6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3例,脱落2例)。两组在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以“肺肠同调”法针刺治疗,穴位选取太渊、尺泽、孔最、列缺、肺俞、曲池、合谷、大肠俞、天枢、上巨虚;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治疗均为1次/d,40 min/次,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及肠道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数量比值(B/E值)。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PIS评分、血清CRP、PC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肠道菌群B/E值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肠同调”法针刺可以更好地改善SAP患者肺部感染情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炎性反应,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高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有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