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黑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深度玉米秸秆还田(0~2, 3~10, 11~20, 21~30和31~40 cm)后可溶性有机碳(DOC)的荧光特性差异,探讨秸秆深还田后腐殖化程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DOC的含量。三维荧光光谱特征表明,土壤DOC的荧光组分均为2种,CK~T4处理分别为类腐殖质物质组分(Ex/Em=250~275/455 nm)和类色氨酸物质组分(Ex/Em=225~237/340~350 nm),而T5处理分别为类腐殖质物质组分(Ex/Em=250~275/455 nm)和类酪氨酸物质组分(Ex/Em=225/304 nm),还田31~40 cm深度有较小的自生成分,且腐殖化系数最高。土壤DOC组分C1的荧光强度有随着秸秆还田深度的加深而增大的趋势,C2组分则呈波动性的状态,荧光强度先增强再减弱。土壤DOC受自生源和外生源共同作用(FI>1.4, 0.6<BIX<0.8),呈现弱腐殖化的状态(HIX<1.0),各处理FI的值均在1.4~1.6之间,说明土壤中DOC主要来源于秸秆还田后经过微生物分解作用而产生新的DOC。各处理的FI值以秸秆还田21~30 cm深度略高。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深度、秸秆还田及二者的互作对DOC及其组分的影响均为极显著水平。土壤DOC借助于土壤中土著微生物的作用提高,加快了土壤腐殖质物质间的转化速度。秸秆深还田可以储存更多的碳,改善土壤有效碳库的质量,维持土壤有机碳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