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前后武汉大气细颗粒物(PM2.5)及其化学组分的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管控前、管控期和管控后PM2.5的质量浓度和化学组分,并通过PMF结合后向轨迹的聚类分析和浓度权重轨迹开展来源解析.研究揭示了军运会前后武汉市PM2.5对本地和周边区域管控措施的响应,可为PM2.5的区域精准防控提供依据.在减排措施影响下,管控期间ρ(PM2.5)为(31.3±12.0)μg·m-3,比管控前降低14.7%;而二次组分有明显生成,其中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SNA)质量浓度升高25.6%.管控后由于湿度降低和西北气团的影响,SNA的质量浓度降低36.9%,矿质元素的质量浓度升高4.7倍.源解析表明管控前后机动车尾气的整体贡献率变化不显著(P<0.05).管控期工业排放和燃煤贡献分别较非管控期降低68.1%和43.7%,二次源贡献上升89.5%.由于并未针对机动车尾气采取大规模控制,管控期NO-3和NOx的质量浓度分别升高了6.13μg·m-3和3.56μg·m-3,机动车尾气的峰值[(10.9±3.67)μg·m-3]出现在21:00,与管控期间货运车辆仅在夜间被允许通行有关.长江武汉段的禁航导致长江中下游航道船舶排放降低48.8%.长江安徽段附近存在开放源和工业排放的高值区域,反映了沿江密集分布的工业活动和道路运输.管控后开放源贡献量升高6.6倍,源区主要分布在襄阳和荆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