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in system thrombosis, PVS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以及术后使用抗凝剂对PVST的预防作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观察2009年2月至2016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130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病人,根据病人资料自愿选择是否使用抗凝药,分为抗凝组(73例)和非抗凝组(57例)。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抗凝组与非抗凝组对术后PVST形成的临床疗效,并对术后PVST形成的围术期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分析评价PVS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方法。结果在PVST组和非PVST组之间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PLT)、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直径和脾脏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抗凝组相比,在腹腔镜脾切除术后抗凝组有更低PVST发生率(P=0.044),显著降低的PLT(P=0.001),较低的血小板平均体积(P=0.006),和较低的血浆D-二聚体(P=0.001)。在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显著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LT、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直径和脾脏厚度是PVST的危险因素,然而抗凝药物使用是PVST的一个独立的保护因素(P=0.001)。结论病人术后D-二聚体、PLT、血小板平均体积显著增加,门静脉直径和脾脏厚度是腹腔镜脾切除术后PVST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应用抗凝治疗可降低术后PVST的发生率。通过分析各危险因素,预测PVST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