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在广州市越秀区妇幼保健院建立围产保健档案孕妇的膳食营养状况,探讨其对孕妇体格健康状况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孕妇营养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3月对在广州市越秀区妇幼保健院建立围产保健档案孕妇的膳食营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孕前不同体重指数(BMI)孕妇孕中期的膳食营养结构和体格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孕前BMI>24.0 kg/m2组孕妇在孕中期对谷类、大豆类、蔬菜类、水产、油脂等食物的摄入量较孕前BMI<18.5 kg/m2和18.524.0 kg/m2组孕妇明显增多,而其对肉类和蛋类的摄入量则明显减少。总体来讲,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摄入量相比,3组孕妇对大豆类、奶类及水产类食物的摄入量均低于推荐量,而对肉类、水果类及油脂类食物的摄入量则高于推荐量。3组孕妇孕中期的能量来源大部分为谷类,其次是动物性食物和纯能量食物,其中孕前BMI>24.0 kg/m2组孕妇的动物性食物来源能量所占比例低于孕前BMI<18.5 kg/m2和18.524.0 kg/m2组孕妇,18.524.0 kg/m2组孕妇的纯能量食物来源能量所占比例低于其他两组。3组孕妇的蛋白质来源均主要为动物性食物和谷类食物。大豆类来源蛋白质所占比例较低。随着BMI的增高,孕妇对动物来源脂肪的摄入明显减少,所有孕妇的铁摄入主要依靠植物类食物。孕前BMI<18.5 kg/m2组孕妇的孕中期周体重增重值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5;t=3.02,P<0.05)。>24.0 kg/m2组孕妇的孕中期周体重增重值虽然高于18.524.0 kg/m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P>0.05)。随着孕妇孕前BMI增高,其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BMI<18.5 kg/m2组孕妇贫血发生率最高,达9.68%;孕前BMI>24.0 kg/m2组孕妇空腹血糖异常发生率最高,达8.7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膳食结构和孕期体重控制存在不合理的方面,孕期营养是孕妇学校的重要内容,应加强个体化孕期营养健康教育,正确评估孕妇营养认知需求,通过采取营养讲座、门诊宣传等形式纠正孕妇认知缺陷,保持均衡营养,促进孕期妇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