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清时期波及广泛的“赏鉴”与“好事”之辨的核心议题是身份与趣味问题。其所集中凸显的“赏鉴家”与“好事者”之区分及对抗性关系,是中国传统鉴赏趣味话语建构及其合法性确认的历史和逻辑结果。在儒家道学正统所笼罩的官方意识形态和文化体系中,“赏鉴家”的审美趣味被视作潜在的威胁,其身份和趣味以专门化的知识和话语生产,挑战并冲击了既定的知识分类和文化秩序,以知性趣味的形式获得了有限认可,进而在“赏鉴”与“好事”之辨中凸显出其审美的面向,从道德理性的压抑性力量中逃逸而出,推动了感性直观论、感官性和独创性等理论在明清美学中的诞生。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