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它根源于知识传承路径的变化及其承载主体的转移。通过观、问、学、师等途径,卿大夫和士进行主动学习,打破礼乐知识依附于巫史等专业人员传承的壁垒。通过学习,卿大夫和士成为全新的礼乐知识主体,转而成为教育主体。他们有意识地进行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取舍,从而进行了教育关系的重构。由此而来的是,学在官府的教育传统被打破,教育转型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