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对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2月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曾服用过抗血小板药物将其分为非药物组(对照组,68例)和药物组(观察组,112例),然后根据其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又将观察组分为阿司匹林组(66例)、氯吡格雷组(21例)和联用组(25例)。比较各组患者的各临床指标及其出血情况。结果经过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后,观察组消化道出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血前腹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消化道出血方式主要表现为黑便,且内镜下的临床表现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但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联用组在消化道出血方式、出血率及在内镜下的临床表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消化道出血与年龄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P<0.05),但与性别、服药时间、既往溃疡病史和出血史、脑动脉及冠状动脉支架的置入情况及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均无相关性(P>0.05)。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均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密切相关(P<0.05)。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类药物可增加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且出血前其腹痛症状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黑便及消化性溃疡。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单用或者联用对上消化道出血均无明显影响,而年龄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是其出血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 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