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了解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ADAMTS13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9例,分成迟发性脑缺血组(DCI组)和非迟发性脑缺血组(无DCI组)、脑血管痉挛组(CVS组)和无痉挛组(无CVS组)、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引入正常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行CT、DSA和(或)CT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排除标准:(1)入院时发病已超过72 h或即将死亡患者;(2)在外院已接受手术、介入或内科保守治疗患者;(3)正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其他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4)有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近期有感染性疾病、孕期患者.分别在SAH后第1天、第4天、第10天收集静脉血,使用ELISA方法检测vWF抗原和ADAMTS13活性,观察其动态变化,TCD检测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VMCA),出院时行GOS预后评分.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行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血浆vWF水平在DCI组、CVS组及预后不良组第1天、第4天、第10天3个时间点均高于健康对照组,DCI组与无DCI组相比在第1天、第4天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4天、第10天,CVS组与无CVS组,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CI组与预后不良组在T1时间点血浆ADAMTS13活性显著下降;而在是否发生CVS患者之间血浆ADAMTS13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血浆vWF水平升高、ADAMTS13活性下降与DCI发生有关,并日早期ADAMTS13活件下降与预后相关.
-
单位苏州市立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