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孔子修《春秋》时,"笔则笔,削则削",世称"春秋笔法"。意欲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含蓄隐晦的曲折笔调寄寓褒贬,达到"惩恶而劝善"的目的。据说《春秋》成,即使是孔子高徒子夏之流,都不能改动一字一句,可谓"微言大义",也因之树立起了后世文章精练含蓄的一大写作标杆。含蓄委婉、微言大义,既是大部分古代汉语文学作品的写作精要所在,自然,在教学时,我们也应该紧扣这一特点作为突破口,好好品读古汉语语言之精致华美,从而深入把握文章大旨,领略中华语言之精华魅力,弘扬中华传统之精华文化。在此,笔者以为,学习古汉语文言的必要方法之一,便是诵读。诵读,包括诵和读。前者强调对文本处理的深度,譬如强调语音语调、节奏快慢、情感变化等;后者强调对文本处理的广度,包括朗诵,也包括阅读的深入体会感知,以及延伸感想。在此,笔者想按照认知发展的规律,浅略的谈谈文言教学中"诵读"的一般步骤以及相关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