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制茶工匠以手工及身体经验为主要技艺,当是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台湾地区称之为“无形文化遗产”)认证的合理候选人,不过产茶重镇的南投在2019年以“生态知识及其技术实践”认证两位制茶工匠后,却引来诸多质疑。除了两者皆以现今茶区制茶工匠仍普遍具有之制茶工艺提出申请,并以个人名义获得认证,因而引起众多议论。这两个案子获得通过,也牵涉到一些与文化遗产的概念及政策密切相关之基本课题:例如,何谓手工制茶?机械化下就没有手工了吗?制茶的传统知识为何?传统强调实作经验的制茶工艺之关键为何?再者,传统制茶知识属于个人或是团体(社区、茶区) 若答案是后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证该如何进行?笔者将以过去参与之普洱茶及冻顶乌龙茶的民族志研究为例,一方面讨论上述的议题,并据以讨论文化遗产认证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