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APTERR)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自主建立并已制度化运行的区域性粮食紧急储备机制。自建立以来,它不仅帮助地区国家有效应对了因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的大米临时性短缺,而且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多次向困难国家提供大米援助,减轻了疫情对地区国家粮食安全的冲击。在东亚地区结构性矛盾突出且贸易自由化日益成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主流的背景下,为什么以公共储备为特征的APTERR机制能够获得成功?结合国际关系的实践理论,本文认为,地区国家在国内粮食安全实践中所形成的储备惯习以及实践共同体成员间的互信是APTERR机制成功的关键。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粮食危机促使东盟国家于1979年建立东盟紧急大米储备,地区自此开启将国内实践拓展至地区粮食安全合作的进程。此后,东(南)亚粮食安全合作经历了储备释放难以触发的实践困境、2007—2008年大米价格危机的冲击以及以大米贸易自由化为代表的替代方案竞争等多重挑战。在这些挑战面前,惯习和实践共同体成员间的互信使地区国家能够迅速达成共识,它们一方面坚持推进深化储备实践,另一方面改革和优化实践环境,为储备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东亚粮食安全合作的成功,也为紧急储备机制在地区的深化和延伸提供了经验和信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