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国君进谏、匡正国君言行中的缺失是臣子的责任和义务。国君若能虚心纳谏,既可塑造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亦可实现"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清明政治,如此君明臣贤则国可大治。反之,国君若三谏而不听,臣子可因道不行、不显君之恶、不塞贤人之路、希望国君觉悟以及避免杀身之祸等原因而去君甚至去国。"三谏不从则去"是先秦时期君臣关系以义相合、以礼相交的政治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