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在"神经血管小生境"(neurovascular niche)微环境中,化瘀通络灸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酪氨酸激酶B(tyrosine kinase B,TrkB)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O)复制VD大鼠模型,将慢病毒介导的逆转录病毒携带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神经干细胞(NSCs)与内皮祖细胞(EPCs)共培养构建"NSCs+EPCs"共植体,移植入VD大鼠侧脑室,建立具有"neurovascular niche"的VD大鼠模型。实验一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3组:NSCs+EPCs艾灸组、NSCs+EPCs空白组、模型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NSCs+EPCs空白组不进行其他任何治疗,NSCs+EPCs艾灸组进行化瘀通络灸法治疗,悬灸"百会""大椎""神庭",每穴20 min,每天治疗1次,14 d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实验二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3组:NSCs+EPCs艾灸组、NSCs+EPCs空白组、模型组,每组18只,每一组再根据治疗的不同疗程分为3个亚组,每亚组6只,治疗方法同实验一。每一亚组大鼠再分别于治疗相应疗程后灌注取脑,并行冰冻切片,进行免疫荧光实验观察BDNF/TrkB表达水平。结果:经治疗后,NSCs+EPCs艾灸组在降低逃避潜伏期、减短第一次穿越平台时间、增加穿越平台次数均优于模型组、NSCs+EPCs空白组(P<0.01,P<0.05);NSCs+EPCs艾灸组3个疗程之间蛋白表达存在逐步增加的趋势,疗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NSCs+EPCs艾灸组蛋白表达增加均优于NSCs+EPCs空白组(P<0.05,P<0.01)。结论:化瘀通络灸是临床治疗VD的一种有效方法;化瘀通络灸可上调"neurovascular niche"内BDNF/TrkB蛋白的表达,共同调控"NSCs-EPCs"偶联机制,促进神经新生,修复神经损伤。
-
单位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