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西安弓背崖遗址位于关中平原地区。配合田野考古发掘,获得了一批仰韶、东周和秦汉时期的浮选样品,其中又以仰韶和东周时期的样品为典型。浮选发现了包括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大豆(Glycine max)、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rdeum vulgare)和豇豆属(Vigna sp.)六种农作物以及藜科(Chenopodiaceae)、蓼科(Polygonaceae)、禾本科(Gramineae)、豆科(Leguminosae)、罂粟科(Papaveraceae)、锦葵科(Malvaceae)等非农作物遗存。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各时期粟、黍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都非常高,其中粟又居绝对优势地位,这反映了西安弓背崖遗址在仰韶和东周时期一直实行的都是以粟为主的北方旱作农业经济;到了东周时期,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在以粟、黍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前提下,小麦几乎成为了与黍同等重要的农作物。弓背崖遗址并未发现任何稻米遗存,东周时期大豆遗存的数量偏少,但是发现了一定数量的豇豆属植物遗存。本文通过与关中地区仰韶和青铜时代(包括周代或商周时期)的遗址进行对比,发现该遗址的植物利用特点与关中地区同时期聚落既相似又有差别,从区域角度探讨了关中地区仰韶文化时期和周代人类对植物利用历史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