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的异化、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构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不能混淆也不可偏废。人的(劳动)本质的丧失,乃是异化劳动的核心和实质所在。与此不同,在其成熟时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虽然保留和沿用了异化概念,但它不再意味着使人不成其为人的“非人”状态,而恰恰是对现实中处于特定际遇中的具体的人的描述;它也不再是本质地揭示社会存在和历史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前提,而是对社会演化和历史运动之特定结果的表层把握。现实的人不是“人”,而“人”却不是现实的,这是异化劳动理论难以摆脱的理论困境。把异化劳动分解为劳动异化和生命异化的所谓生存论式解读值得商榷。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