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空间发生了十分深刻而复杂的变迁,特别是社会生活网络化的快速推进和大规模展开,在地方空间之上又展开了一个迅速流动、异常活跃的网络信息空间。在海量信息的接受与交流中,广大社会成员的心理空间也发生了空前深刻的变化。如何在地理空间、社会空间、网络空间和心理空间的总体联系中,面对不平衡发展的各层次空间状态和空间矛盾,借鉴当代空间社会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原则,开展视野广阔而又深入实际的网络化时代社会空间变迁研究,可以成为实现社会学研究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的一个有益尝试。围绕这些内容,本专题组织了三篇文章。刘少杰、聂石重《社区参与不足的结构分析与空间考察》一文指出,社区参与不足是一个当前中国普遍存在的社区建设或社区治理的难题,可以从结构论和空间论两个理论视角开展深入研究,主张结构论研究同空间论研究的统一,以便在具体的空间差异性中,开展更加深入的结构分析。吴海琳、周重礼《微信群对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构——以D村"行政外生型"网络空间为例》一文指出,在传统乡村公共空间日趋衰落、乡土联结出现困顿的背景下,村级微信群为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构提供了可能。"行政外生型"网络公共空间作为村民"虚拟在场"的平台,促进了村庄社会联结的再生产;政府、村民、村干部"共同在场"的互动模式是对国家与社会新型互动机制的有益探索;作为"双重注视"的信息开放场域,"行政外生型"网络公共空间在遏制基层权力极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行政外生型"网络公共空间仍存在"赋能"与"权力再生产"的不确定性。安真真《多维空间视角下社会关系变迁研究——以B市幸福城研究为例》一文认为,居住空间通过三种方式作用于日常生活,并且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革。居住空间的变迁通过调整人与空间、人与人以及人与制度三种不同的关系,形成了空间影响和形塑社会进程的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