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疗效。分析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与椎管影像学改变的相关性,为临床充分减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腰4~5节段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42例,均采用脊柱内镜技术进行治疗,经椎间孔入路内镜下行部分椎间盘组织切除以及离断骨块完全切除。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分数,并在术后进行改良版MacNab疗效评估;同时在术前及术后进行影像学检查,记录数据变化,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手术顺利,无中转开放、硬膜囊撕裂、神经根损伤等情况。手术时间35~80 min,术中透视3~17次,术中出血量10~20 mL。手术后影像学提示硬膜囊及神经减压彻底,完全切除离断的骨块42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达95.24%。术后3个月随访获得的VAS评分由术前的(7.19±0.40)分下降至(2.58±0.83)分(P<0.01),ODI评分由术前的(56.52±3.55)%降至(19.83±5.00)%(P<0.01),JOA评分由术前的(8.48±2.42)分上升至(21.71±2.86)分(P<0.01)。分析手术前后CT中椎管横径、椎管正中矢状径、椎管横截面积及MRI中椎管矢状径,关节间径、椎管横截面积、硬膜囊横截面积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脊柱内镜技术采用安全有效的微创入路治疗腰4~5节段的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可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椎管正中矢状径、关节间径、椎管横截面积的改善与临床疗效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影像学数据的改善可作为判断临床疗效的静态方法,同时精准的靶向穿刺及彻底的神经减压也是手术疗效的保证。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