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节律性听觉刺激(RAS)对背侧前运动皮质(dPMC)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病灶包含dPMC的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灶包含dPMC(经头部CT或头部MRI证实)的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偏瘫肢体综合训练、下肢康复踏车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AS。康复治疗时间为30 min/次,2次/d, 5 d/周,疗程2周。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及完成治疗2周时对两组患者的步态(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量表评分]、步行能力[10 m行走时间测试(10-MWT)]进行比较。结果 (1)连续纳入包含dPMC病灶的卒中后偏瘫患者48例,排除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5例,未完成2周康复训练计划者3例,最终纳入40例进行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身高、年龄、性别、病灶侧别、病程、卒中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试验组治疗前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分别为(0.35±0.03) m/s、(1.70±0.20) s、(66±10)步/min、(0.34±0.04) s、(0.66±0.20) g,对照组治疗前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分别为(0.37±0.03) m/s、(1.57±0.25) s、(67±9)步/min、(0.33±0.03) s、(0.60±0.25) g;试验组治疗2周时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分别为(0.66±0.03) m/s、(2.40±0.25) s、(90±9)步/min、(0.18±0.05) s、(0.35±0.26) g,对照组治疗2周时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分别为(0.54±0.03) m/s、(1.78±0.27) s、(82±11)步/min、(0.22±0.04) s、(0.37±0.21) g。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的时间及组别的总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组别值分别为837.506、327.450、3 905.389、2 605.881、196.502,均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的组别及时间主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值分别为10.365、38.265、4.430、10.266、4.403,均P<0.01;F时间值分别为108.219、131.154、114.270、271.087、221.518,均P<0.01);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较对照组均有改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两组治疗前步态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试验组治疗前、治疗2周时FMA-LE评分分别为(24.9±2.4)、(30.1±1.9)分,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时FMA-LE评分分别为(26.0±2.0)、(29.0±2.0)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FMA-LE评分的组别及时间的总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组别=10 172.975,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FMA-LE评分的组别及时间主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9.000,P=0.005;F时间=121.000,P<0.01);治疗前,组间FMA-L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FMA-LE评分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治疗前、治疗2周时10-MWT的行走时间分别为(37±9)、(23±7) s,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时10-MWT的行走时间分别为(38±6)、(30±6) s。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10-MWT的行走时间组别及时间的总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组别=1 021.582,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10-MWT的行走时间组别及时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4.716,P<0.05;F时间=82.781,P<0.01);治疗前,组间10-MWT的行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10-MWT的行走时间较对照组减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S可能有助于改善包含dPMC病灶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可尝试将RAS用于该类患者的步行功能训练中。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