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类都有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追求,但现实往往并不完美,甚至充满冲突、苦难与邪恶。在西方,上帝之至善与世界上恶之存在永远是一个矛盾,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和哲人都曾作出不同努力,去理解和解答这永恒的问题。中世纪神学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失去了奥古斯丁时代的权威,而17世纪和尤其是18世纪的启蒙时代,理性逐渐取代了信仰。但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之间,有一个复杂互动的过程,18世纪理性信仰(reasonable belief)的出现,产生了接受现实的"乐观主义"理论,认为凡存在的皆必合理。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以讽刺为武器,在《赣第德》这篇哲理小说中,对这种"乐观主义"作出尖锐的批判。在对西方从中世纪到17世纪和18世纪思想的变化进行梳理,探讨伏尔泰对理性信仰的批判,探讨《赣第德》所包含的思想意义。
-
单位历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