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心血管疾病(CVD)的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情况,以期降低CKD患者合并CVD致死、致残的风险。方法选取2008年1—1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脏科住院患者1 020例,男527例,女493例。评估CVD患病率,并将患者分为CKD合并CVD组(383例)和CKD未合并CVD组(637例),分析CKD患者CVD相关危险因素及其控制情况。结果 1 020例CKD患者中,冠状动脉疾病、左心室肥厚、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分别为33.0%(337/1 020)、13.1%(134/1 020)、8.6%(88/1 020)、7.3%(74/1 020)、27.0%(275/1 020),CVD的总患病率为37.5%(383/1 020)。CKD 15期患者的CVD患病率分别为18.7%(55/294)、27.5%(61/222)、47.6%(80/168)、52.0%(92/177)、59.7%(95/159),各CKD分期间CVD患病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CKD未合并CVD组比较,CKD合并CVD组的年龄,年龄≥65岁、男性患者、有吸烟史和伴发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者的构成比均显著升高(P值均<0.01),收缩压、舒张压和血清肌酐、血尿酸、血磷、血β2-微球蛋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N-终端心房利钠肽原水平均显著升高(P值均<0.01);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降低(P值分别<0.01、0.05)。年龄≥65岁、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减退是CKD患者发生CVD的独立危险因素。CKD伴发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血压控制达标率为15.0%(112/745);治疗时间≥3个月的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率(17.6%,70/397)显著高于治疗时间<3个月者(12.1%,42/348,P<0.05)。CKD伴发高脂血症患者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总控制达标率为52.2%(437/837),中危、高危、极高危患者的控制达标率分别为86.6%(194/224)、46.0%(165/359)、30.7%(78/254),三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时间≥3个月的中危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达标率(92.6%,125/135)显著高于治疗时间<3个月者(77.5%,69/89,P<0.05)。CKD伴发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肾性贫血患者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血红蛋白水平控制达标率分别为39.5%(53/134)、20.7%(100/483)、62.9%(290/461);治疗时间≥3个月的患者的空腹血糖、血尿酸、血红蛋白水平控制达标率与治疗时间<3个月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CKD患者的CVD患病率高,危险因素众多,但危险因素控制状况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和高脂血症的控制达标率亟需提高。
-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