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累及到后踝的踝关节骨折多存在踝关节不稳定,若不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则后期容易出现创伤性踝关节炎。然而目前后踝骨折内固定的指征仍存争议。目的:通过比较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内固定与否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后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适应证。方法: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42例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将治疗前踝关节CT检查中后踝骨折块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大于10%,或/和移位大于2 mm的27例患者行后踝切开复位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后踝内固定组),将后踝骨折块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小于10%且移位小于2 mm的15例患者的后踝行非手术治疗(后踝非内固定组)。治疗后随访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后并发症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42例患者的踝关节骨折均在随访6个月内获得骨性愈合。后踝内固定组中1例患者于治疗后出现踝关节内外侧伤口浅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伤口完全愈合。另外在两组中分别有1例患者治疗后出现伤口皮缘浅表坏死,经换药后伤口愈合。其余患者在随访中无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失效等不良事件发生。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对治疗后1年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后踝内固定组为(83.74±10.35)分,其中优10例,良12例,可5例,差0例,优良率为82%;后踝非内固定组为(85.60±10.40)分,其中优7例,良5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80%,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可将后踝骨折块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大于10%,或/和移位大于2 mm作为踝关节骨折中后踝内固定的适应证。
-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